胡小燕:1974年生于四川廣安農村,16歲初中畢業后在家務農,當過2年幼兒園老師。1998年南下廣東佛山打工,從陶瓷工廠鍋爐工一步步走上車間管理崗位。2008年1月21日在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高票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成為首批三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之一。
第一次到佛山打工,路上用了三天三夜
胡小燕:“我經常說我真的是時代的幸運兒。一個小麻雀來到了這個大城市,變成了不要說鳳凰,最起碼是大麻雀了吧。”
胡小燕清楚記得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節點的日子。1998年10月23日,是她第一次到佛山。從老家四川廣安武勝縣大中壩村出發,先坐汽車到縣城,縣城到重慶,重慶到廣州,廣州再到佛山,這一趟花了三天三夜。盡管心里很放不下剛滿2歲的雙胞胎女兒,但面對2萬元的債務,出門打工是24歲的胡小燕能想到的唯一出路。那一年,像她這樣的外出務工人員,僅四川省就有800多萬人。
胡小燕和丈夫、雙胞胎女兒
胡小燕:“當時的話是因為家里有病人,一下就借了很多外債。九幾年借了一萬多差不多兩萬塊錢,當時兩萬塊錢是可以建一棟樓房的。光靠我老公一個人出來掙錢的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還清。”
到佛山后,經人介紹胡小燕進了陶瓷廠,第一個月就掙了七八百,這比在老家種地一年的收入還要多。
胡小燕:“人家一般的情況下是哪一個工種輕就做哪一個工種,我是哪個能掙錢我就愿意去做哪一個工種。我一般八個小時上班之后另外八個小時就去偷師學藝!如果我學一門技能的話,人家替代不了,再一個我就算跳槽我也好找工作。”
成為首批農民工人大代表
那時的胡小燕,對未來的憧憬不過是攢夠錢,回鄉還債,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賦予了她改變命運的機會。2004年,她所在的陶瓷廠擴建,不拘一格選用人才,胡小燕從基層工人走上了車間管理崗位。
胡小燕:“從招工、培訓、考核、抓生產全部是我一個人。有時候凌晨四點鐘起床,五點鐘到車間,到晚上十一點還在車間。我都不知道怎么熬過去的,腳全是泡,回來用針把它挑破,第二天又上班,就是不要命那樣去做,很難很痛苦的。”
2007年,胡小燕獲得廣東佛山市“十佳外來工”稱號
和無數背井離鄉的農民工一樣,胡小燕把汗水灑在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對這份付出的饋贈也接踵而至,她先后獲得三水區、佛山市“十佳外來工”稱號。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決定,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省、直轄市應有農民工代表。于是,在隨后舉行的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胡小燕以740票高票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胡小燕:“真的特別幸運,你想一下你又不出眾,你又不優秀,你就一個普通打工者知道嗎?”
記者:“有壓力嗎?要去承擔這樣一個全新的角色?”
胡小燕:“有壓力啊,有壓力你也得去做啊。學習唄!不懂就問!”
2008年3月5號,北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作為首批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和來自上海的朱雪芹、來自重慶的康厚明,一起走進了人民大會堂。站在他們身后的,是中國超過2億的農民工群體。
2008年3月,胡小燕(中)、朱雪芹(左)、康厚明(右)三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胡小燕:“那種感覺我真的是不用說,08年到現在我一直都記得那一幕的。”
記者:“那是你第一次去北京?”
胡小燕:“對,第一次去。”
記者:“當時緊張嗎?”
胡小燕:“緊張、興奮都有。我后面有兩億多人,我要把他們的心聲說出去。從3月7號跟溫總理的一個對話,大家都認識我了。他首先問我,小燕你是哪里人?我說是鄧小平故鄉的,四川廣安人。后來他就問我,你來廣東多少年了?你現在的工資待遇多少?我就老老實實回答,我現在有3000多。”
五次參加全國兩會 提了20個建議
2009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首次將中國農民工作為封面人物,并這樣評價: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并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首先要歸功于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農民工。
《時代》周刊
作為兩億多農民工群體的代言人,胡小燕們學著如何履職。五次參加全國兩會,她一共提了20個建議,欠薪入罪、醫保轉移、住房福利、留守兒童教育……每個建議都和農民工權益有關。
2012年全國兩會,胡小燕在廣東代表團駐地,上網收發郵件、接受電話采訪 (羊城晚報)
胡小燕:“我本身就在這個群體里面,你要寫什么只要跟他們溝通。比如說,你就問‘你們覺得現在最大問題是什么?’那他就會說小孩讀書啊、留守兒童啊什么的,一下就給你報很多東西出來。”
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后,胡小燕的手機號、郵箱被公布到了網上,她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亂了。電話一刻不停地響,郵箱一天涌進兩千多封郵件,即便每天熬到深夜,也處理不完。不理解,甚至謾罵隨之而來。
胡小燕在全國兩會上
胡小燕:“我接到那些東西不知道怎么處理,我也不是萬能的,我也就一個普通打工者。后來我就想,既然你是人大代表,確實有能力幫到大家你就盡量幫,幫多少是多少了。”
后來,廣東省總工會專門為她設立了一個“海燕信箱”,處理農民工來信。五年代表生活,胡小燕的人生軌跡再次改變。2012年,廣東試行在基層“兩代表一委員”中選拔公務員,她進入了佛山三水區工會,成為農民工們的“娘家人”。直到今天,還不斷有人沖著“胡小燕”這個名字找上門來反映問題。雖然不再是代表了,但作為工會副主席的她,臺歷上的工作日程仍然記得滿滿當當。
胡小燕在佛山市三水區總工會的辦公室
胡小燕:“我分管的是經濟跟權益這一塊,今年從開工到現在沒停過。我現在本科馬上畢業,自學,函授法律事務,就是因為工作需要啊。”
越來越多農民工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數量增長到了近三億。在城市,不斷放寬的落戶政策正吸引著農民工在城市扎下根來。胡小燕現在也是一名新佛山人,她已經把雙胞胎女兒從四川接到了廣東。
胡小燕在佛山市三水區總工會的辦公室
記者:“剛來的時候沒想過在佛山扎根,對嗎?”
胡小燕:“真的沒想過。”
記者:“現在呢?”
胡小燕:“現在我不想回了。”
記者:“現在對你來說,佛山已經是你的家了,對嗎?”
胡小燕:“對啊,我已經是新佛山人了。”
20年,從四川大山到廣東佛山,從基層農民工到全國人大代表,再到工會副主席,回望來時路,胡小燕更愿意把一次次成長歸結為“幸運”,感恩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國人大代表中農民工的數量,由最初的3名變成了45名。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見證者說
“我當代表5年提了20份建議,每一個建議到現在都在逐步完善落實。我見證了改革開放我們農民工的生活變化,基本上現在的保障制度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生存的壓力也沒那么大了。這個社會在不斷變化,各方面肯定有一些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問題出來,很正常的,只要問題出來想辦法解決就行了。”
——胡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