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7時33分,由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商業火箭OS-X型“重慶兩江之星”點火升空。中國人迎來了自己的商業航天時代。
今年2月,“鋼鐵俠”埃隆• 馬斯克的SpaceX成功發射了“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特斯拉電動車送入太空。馬斯克在太空商業領域的成功刺激了全球創業者。到目前為止,全球有1700家私人航天公司,其中45%在美國。2015年成立至今,零壹空間用了三年時間,5月17日首次發射火箭。對于這次發射,創始人舒暢覺得更大的意義在于,“這是中國歷史上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一個火箭,(可能)會帶動一幫人進入到這個領域。”
80后的火箭夢
作為一位連續創業者,舒暢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讀時期就進行過四五次創業。畢業后,舒暢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進入聯想控股工作。在聯想控股工作期間,舒暢的晉升速度很快。 但是到了2015年,舒暢還是決定放棄聯想控股穩定的工作機會,再次創業。
真的下定決心辭職創業時,舒暢的女兒剛一歲半,這意味著他要切斷整個家庭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還要經歷長期的創業孤獨。
長達八個月的時間,舒暢都在組建核心團隊。當時,火箭研究院在南五環,舒暢住在北五環,他頻繁奔波于兩地之間,回到家妻子和女兒都入睡了。“那個時候組建核心團隊花費的精力特別大,因為沒有人相信你,你這么年輕,要掌控住這么大的一個盤子。”很多大佬級人物知道舒暢想做火箭,都紛紛支持他。
對于舒暢來說,最大的外部優勢在于他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時點進入太空領域創業。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60號文)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政策的口子已經被打開;2015年5月,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民營微小衛星企業開始涌現。
舒暢看到的商業機會是,受國家政策限制,中國的衛星不允許去美國發射,美國也不允許SpaceX火箭運到中國來發射,同時,中國航天發射領域留給商業發射的資源有限,創業公司有機會去填補這個市場空白。舒暢看好全球與火箭技術類似的飛船市場,其規模在1200億美元左右,比全球60億美元的火箭發射市場規模更大。
資本加持
2015年8月,零壹空間正式成立,它是中國第一家營業執照上寫著“運載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營企業。
2016年,國家繼續出臺利好太空領域創業的政策,中國商業航天的春天到了。同年10月之后,零壹空間經過幾輪融資,已募集五億元資金。
零壹空間創始人兼CEO舒暢
重塑中國航天產業鏈
舒暢對微型衛星和飛船市場的認知使零壹空間的火箭產品開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OS-X和OS-M系列火箭。其中,OS-X火箭主要用于執行高超聲速驗證試飛任務,今年已經確定三次發射任務,預計后續還有近10次發射任務。
OS-M是一種采用固體燃料的廉價小型運載火箭,用于發射500公斤以下的小型衛星。目前,國際上發射500公斤以下小型衛星,報價一般是每公斤3-5萬美元,國內則是1.5-2萬美元,而零壹空間的目標,是做到一萬美元以下。
零壹空間的目標是要把發射價格做到競爭對手的1/3。然后我把全世界的微小衛星都聚集到一個平臺空間上去發射。”舒暢說,“我把這一個兩個產品做到極致,就已經改變了航天的整個游戲規則。”
在目前的情況下,要造出火箭并不難,但是要造出便宜的火箭卻是挑戰。舒暢想要的未來是,“盡量把火箭做成大批量或者中小批量的一個工業化產品,這樣成本才能大幅下降,這是未來的趨勢。”
2017年,零壹空間首次固體發動機整機試車成功
重塑航天供應鏈是零壹空間建構自身價格競爭力的關鍵。“很多民營企業配套上進不了航天領域,因為標準太嚴格。但是我們通過篩選,今天建立的零壹核心供應鏈,70%、80%都是非航天單位,其中60%以上是民營企業。”這是舒暢覺得目前對行業最大的改變之一,“比如像固體發動機。過去很多年都沒有民營企業做這件事情,隨著我們來做(這個市場)以后,很多民營企業開始做技改。”他們看到了商業航天的活力和發展潛力。與舒暢一樣,每個參與者都在重新制定規則,“這就是總體單位的牽引作用。”
目前,零壹空間的訂單已經排期到2020年。對于未來,舒暢并不著急,他是一個實干派創業者,“核心競爭力不是我一拍腦袋、兩句話跟你一忽悠就能有的東西,這是靠實打實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