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她是一位只擁有兩間雞舍的普通農婦;20年后,她從農婦變成科學家,其開辦的公司已經把地種到了國外。她是甄曰菊,1965年出生,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山東吉青化工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今年,她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軟磨硬泡”拿下高科技綠色項目,農婦變成企業家“對我來說,那真是一個晴天霹靂。”說起創業初期被吃“閉門羹”的經歷,甄曰菊嘆了口氣說道。這件事源于2003年,當時的甄曰菊不再滿足于做一個農民,她在老家青州開了一家酒店。
2003年3月,恰逢幾位北京化工研究院的教授到甄曰菊的酒店吃飯。閑談中,甄曰菊了解到高科技綠色項目阻燃劑技術,并聽說這個項目要尋找合作伙伴。經過深入交談,甄曰菊對這個項目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教授們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經過考察后,正當她滿懷信心試生產的時候,北京化工研究院突然單方中斷了合作。對于此時的甄曰菊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甄曰菊憑著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化工研究院,卻吃了多次“閉門羹”。
“那我也沒放棄,每天天不亮我就到化工學院去找教授。”在她的“軟磨硬泡”之下,其中一位教授道出了拒絕的原因——此項目技術要求高,即使專業技術人員也很難取得成效,甄曰菊這樣一個農村婦女又怎么做得成?
不甘心放棄的甄曰菊拉著教授長談,最后教授表示,只要甄曰菊次日能把他談話中講到的專業知識全部記住,就將技術轉讓于她。當晚,甄曰菊徹夜未眠,反復記誦,次日毫無差錯地背了出來。終于,教授同意將阻燃劑生產技術轉讓給她。
隨后,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2004年春天時,占地20000平方米、投資1200萬元的山東吉青化工有限公司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8月,正式投產運營。這時,曾經的農婦變成了企業家。
曾為養好雞學成養殖專家,為發展公司成了科學家
20年前,初中學歷的甄曰菊跟普通農村女孩一樣,畢業后回鄉務農。當時,甄曰菊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僅有的兩間雞舍上。她每天起早貪黑,但她的付出卻沒有得到回報,由于缺乏技術,頭兩茬養的雞不是病就是死。
“失敗證明了我的專業知識不夠。”從那以后,她一頭扎進書店,她幾乎看遍了有關養殖方面的書籍。她邊看邊比照前兩茬雞的病癥初兆,并把防治方法記錄下來。有了初步的知識積累后,她開始說服家人引進雞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三年后,她擁有了一處存欄量8000只的肉食雞養殖場,成為村里第一個萬元戶。
1995年,青州市鎮婦聯相繼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她積極響應號召,在全鎮范圍內巡回給養殖戶進行授課,帶動了全鎮養殖業的規模發展。在自己從事養殖業的同時,她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專家。
甄曰菊的性格里似乎有一種“執拗”,越是旁人覺得不可能的事,她越要努力去做。成立了山東吉青化工有限公司后,甄曰菊遇到了瓶頸——在與行業專家的交流中,甄曰菊漸漸感到了自己嚴重欠缺專業知識。“跟當初養雞失敗時的心情差不多,當時就想著一定要學習!”
只有初中學歷的甄曰菊,到四川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到北京化工大學攻讀博士。不僅如此,她每年至少有3個月的時間,在清華、浙大、復旦等高校學習。她的案頭,常年擺滿各種專業書籍和期刊,只要有時間,便會閱讀文獻,以掌握最新的業內動態。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6月,由甄曰菊主導自主研發的綠色生物基增塑劑,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立項支持,成為自“863計劃”設立以來為數極少的由縣級民營企業承擔的項目。
眼光聚焦“一帶一路”,把地種到了國外
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舉辦,甄曰菊看到了機會。
甄曰菊在“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和地區尋找優勢資源,種植棕櫚、胡麻、腰果、麻楓果。現在,甄曰菊的種植基地,已經進入了馬來西亞、越南、老撾、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和地區。
作為公司學術研究帶頭人,甄曰菊先后主持國家863計劃、中科院院地合作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1項,并獲發明專利15項。
她還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技部“創新創業人才”,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家科技專家庫入庫專家、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個人、中國科技創新杰出人才十大魅力風云人物、山東省科技創新二等獎獲得者,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等榮譽。今年,她再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