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bdo id="ydtpl"></bdo></meter></label>
    <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meter></label><span id="ydtpl"><optgroup id="ydtpl"><xmp id="ydtpl"></xmp></optgroup></span>

      1. <li id="ydtpl"><mark id="ydtpl"><strong id="ydtpl"></strong></mark></li>

        <thead id="ydtpl"><optgroup id="ydtpl"></optgroup></thea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物 > 權威訪談
        投稿

        "張衡一號"飛向太空"看"地震:能否交出"地震預測"答卷?

        2018-02-06 06:10:22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作者:邱晨輝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已經走過6000多年歷史并迎來第六次科技革命,如果要問還有哪些世界性難題久攻未破,甚至仍在限制人類的想象力?地震預測肯定算一個。

        2月2日,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1800多年過去了,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衛星飛上了天,研究的還是同樣的問題:地震預測。

        這顆衛星仍然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用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的話說,“‘張衡一號’主要是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

        盡管如此,在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之路上,這顆衛星還是邁出了一大步——有望讓我國第一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換句話說,中國境內6級以上、全球主要地區7級以上的地震電磁信息,這顆衛星都有可能“看到”。

        人類究竟能否預測地震?

        仰望星空,人類拿起“天文”的尺子來看待自己,不免會產生敬畏之感,同樣地,面對大地,人類同樣會感到“浩渺滄海之一粟”,這不單是因為體積上的巨大差異,更有來自這個龐然大物“發脾氣”時的巨大威脅——大地一顫抖,帶來的就可能是生與死。

        以去年為例,來自中國地震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陸地區13次,臺灣地區6次,最大地震為8月8日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這些地震共造成大陸地區37人死亡,1人失蹤,61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5.58億元。放眼全球,2017年發生7級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級地震。

        相應地,地震認知上的一個個空白,加劇了這種威脅:大地究竟為何顫抖,地震究竟能否預測,以及該如何預報,仍是全球科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兼副總師、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申旭輝說,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地震預報難題有“三座大山”。首先是地震事例太少。他說,中國平均每3年有兩個7級地震,全球每年則有18個——盡管誰也不愿看到地震發生,但這無法避免,僅從科研角度來說,這樣幾次的數據連有效的統計分析都不夠,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地震預測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

        換言之,地震監測的研究結果難以檢驗。申旭輝說,強烈地震對于同一地區可能是幾十年、幾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遇到一次,對于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期的孕震過程,機理差異很大,所以,“重復實踐”進行檢驗的機會很難碰到。

        其次,地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約。申旭輝說,地震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公里處,而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鉆孔只有12公里,科學家們很難去地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既看不見,也摸不著”。

        相應地,現有的地震“觀測”均是間接的,人們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反演和推測,但申旭輝告訴記者,地面的探測站點畢竟分散,又很難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場搞清楚。

        第三是理論的更新相對較慢。地震是地球上規模宏大的地下巖體破裂現象,其孕育過程跨越了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而,不但很難用經典物理學從本質上加以描述,也難以在實驗室或者野外進行模擬。

        申旭輝說,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論本身起源于早期的牛頓物理學,而如今物理學發展很快,基礎理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

        其實,地震究竟能不能預測,科學界長期以來就有爭議。

        20多年前,這個問題還曾在我國掀起過一次大討論。我國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運泰當時的態度相對樂觀——“地震不可預報這樣的論斷要慎言”,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問題必有解決的辦法,需要尋找探索新的思路。

        申旭輝認為,如今“張衡一號”的發射就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嘗試。正如陳運泰院士所說,“地震預測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但并不是說在這個難題解決之前,地震工作者就什么都不能做。”

        為何要上天“看”地震?

        在地球的周圍,有著一層薄薄的“殼”,是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世界,當受到地殼運動、地面人類活動等的影響時,其中的“電磁波”就會像水中的“漣漪”一樣,在等離子體環境里傳播。

        申旭輝告訴記者,過去幾十年科學家發現,他們所監測到的“空間電磁擾動”也就是“電磁波漣漪”,與地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統計意義上,地球上6級、7級以上地震在發生前即孕育過程中,相應區域的“空間電磁擾動”都有可能發生異常。

        上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分析一顆衛星電磁信號時,發現衛星記錄到地震低頻電磁輻射前兆現象,稱之為“地震電離層效應”。我國在1976年唐山地震時,也通過地面雷達系統發現了相應的電離層擾動現象。

        申旭輝說,這給人類探索地震發生的機理帶來了一絲“難得的光明”。

        “張衡一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來運行的。申旭輝說,地震簡單來說就是“地殼運動”,這種運動會切割磁力線,也會造成磁力線的扭曲。另一方面,地球巖石的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往大氣層傳播,將致使大氣層的電磁信息發生變化。

        事實上,國外利用衛星進行地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趙堅說,此前俄羅斯、法國、美國、烏克蘭等國家已經發射過同類衛星,不過均已退役,其中法國的DEMETER衛星連續在軌運行6年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法國DEMETER衛星計劃首席科學家米歇爾·帕羅特教授說,基于這顆衛星的統計研究,可以反映電離層擾動的常規形態,并有助于科學家確定震前的電離層擾動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中法科學家也聯合利用這顆衛星的數據發表了大量科研論文,其中大部分是針對震前研究。

        而跳出地球來“看”地震,還能突破許多地震研究的限制。比如,填補地面觀測臺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的不足。

        申旭輝說,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極寒地區,現有的地震臺網并不能完全覆蓋,面積廣闊的海洋也觀測不到。相應地,衛星上天之后,就可以不受這些自然環境的約束,對全疆域實時觀測。

        一兩顆衛星就能研究地震?

        按照趙堅的說法,“張衡一號”真正投入運行后,能夠重點監測中國全境,檢驗衛星電磁監測新技術設備的效能和空間適應性。

        具體來說,“張衡一號”可以開展全球7級以上、我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不過,申旭輝告訴記者,對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兩顆衛星遠遠不夠。這一點國外的“先驅者”已經給出了理由。

        米歇爾·帕羅特談及法國的DEMETER衛星時說,盡管這顆衛星運行了6年,但作為一顆低軌衛星,衛星經過未來震中上空1500公里范圍內的時間,每天只有3分鐘,所以科研人員不可能期望能觀測到“持續的”電離層擾動。

        如此一來,一些電離層擾動很可能“看”不到,這就是單一衛星與地基觀測對比中顯示出來的主要缺陷。米歇爾·帕羅特說,這也是中國的“張衡”衛星計劃要設計多顆衛星的重要之處。

        趙堅說,后續,國防科工局將會同中國地震局,開展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即“張衡”系列衛星的在軌測試及相關應用,提升民用衛星對地震監測與應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減災服務能力。

        他還透露,“張衡一號”及其后續衛星計劃已經納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目前“張衡二號”已經通過可研評估,預計2020年發射。

        事實上,能夠真正對全球實施觀測,統計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變化特征,對地震研究者來說是件“極其興奮”的事。申旭輝告訴記者,也許在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見證“地震預測”真正實現的那一天,但這并不意味著現在的努力就付諸東流。

        申旭輝說,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如今有了衛星以及相應的星座計劃,可以積累更多有效的、原始的數據,不斷探索地震預測新方法——這是他這一代科學家要做的。

        責任編輯: 王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午夜视频1000部免费看|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不四虎卡| 国产在线色视频|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欧美亚洲校园第一页|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男人和女人差差差很疼30分|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狠狠操天天操视频| 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五| 亚洲酒色1314狠狠做|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在大午夜爽爽影院 |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99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边吸奶边扎下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下载| 亚洲fuli在线观看| 日本xxxⅹ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99久久国产免费中文无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加勒比 |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老司机午夜性大片免费| 内地女星风流艳史肉之|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试看|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