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兆基同歲的李嘉誠曾坦言“這是退休的最好時機”,而伴隨他們謝幕的,是港商時代的遠去、中國經濟的轉型,以及社會財富變遷的縮影。
綜合編輯丨高歡歡 頭圖來源丨視覺中國
香港有二李,一個叫李嘉誠,一個叫李兆基,都是響當當的人物。李嘉誠涉足房地產、通訊、基礎設施和零售業,李兆基的商業版圖里也有房地產、酒店,但還有燃氣和小輪業務?梢哉f,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能看到二李的身影。難怪有人將香港叫做“李家的城”。
而李嘉誠、李兆基,連同鄭裕彤和郭得勝,又被稱作香港的“四大家族”,這些老派、低調的豪門巨富,曾代表一個屬于Old Money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郭得勝、鄭裕彤相繼離世,李嘉誠于去年宣布退休,這個時代正在逐漸落下帷幕。
現在,連李兆基也宣布退休了。
3月20日,恒基地產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收到公司主席及總經理李兆基通知,因年事已高,現正式考慮退休,將建議由兩個兒子李家杰和李家誠出任主席和總經理一職。
李兆基有“香港巴菲特”之稱。關于投資,他有一套“一元變八元”的理論:“我有一個理想叫穿云箭、過三關。第一關是以一博二、第二關是二博四,第三關是四博八。”但是再犀利的“穿云箭”,也有盡時。李兆基現年91歲。該是二代們站到舞臺中心的時刻了。
時代呼嘯而過,過去即去,未來已來。
“富二代”的進階:從金鋪掌柜到地產大亨
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斗,但也需考慮歷史進程。李兆基除了天賦過人,但更重要的是生逢其時。
1928年,李兆基出生于廣東省順德市,1996年,李兆基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榜排名第四位,躍居亞洲首富。2019年,李兆基以300億美元位居《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二位,僅次于財富總值317億美元的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
但與白手起家的李嘉誠不同,李兆基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李兆基出生時,其父李介甫已經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6歲開始,李兆基被父親安排進商鋪學習做生意;12 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柜;15歲時,開始經營兩間店鋪。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后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口品,開啟“創業之旅”。
到了香港,利用熟悉貨幣兌換業務的優勢,李兆基在幾間銀鋪掛單,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在香港站穩了腳跟。由于正值解放戰爭,不少內地有錢人帶著財富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買賣生意因此變得十分興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在內地解放后做起了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
自1958年起,長袖善舞的李兆基把目光投向了地產生意,不斷擴大自己的資產版圖,也逐漸與多位地產大亨有了交集。
同年,李兆基和馮景禧、郭得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以整棟出售,新鴻基憑借著分層銷售和分期付款的創新銷售模式,在香港地產界一炮而紅,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也因此贏得了“三劍俠”的美名。
地產的黃金時代里,擁有土地這個杠桿,人的財富也呈幾何級數上升。
十年后,當“三劍客”將新鴻基順利送進港交所之后,功成名就的李兆基選擇離開新鴻基,開啟了新鴻基之外的又一段商業傳奇。
地產、資本兩開花,躋身“四大家族”
憑借獨到的商業思維,李兆基在香港商場上迅速崛起。
1972年底,李兆基與胡寶星合作,組建永泰建業有限公司,李兆基任副主席。此時香港股市由于世界經濟衰退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時手里握著巨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1975年,香港股市開始復蘇,李兆基成立恒基兆業,并于1981年將恒基兆業推上市。1988年,恒基兆業全面收購了永泰建業,他也取代胡寶星成為新一任永泰董事局主席。完成重組之后的永泰公司,從仙股漲到了三塊多港幣,
由此,李兆基創辦的恒基與李嘉誠創辦的長地、鄭裕彤創辦的新世界集團,以及郭氏家族的新鴻基,被外界并稱為“香港四大家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創立恒基兆業后,1992年,李兆基與李嘉誠合作,開發香港中環的嘉兆臺項目。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恒基地產迎來高光時刻。1990年到1996年,恒基地產的年營收由40億港元升至153億港元,市值由1990年的136億港元跳升到1996年的1325億港元。
經過多年發展的李兆基,已成為香港地產業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顯要人物。李兆基的上市業務非常廣泛,包括6家上市公司,橫跨地產、能源、酒店、交通及零售等。除恒基地產外,還有中華煤氣、港華燃氣、美麗華酒店、香港小輪、恒基發展,總市值高達5143億元。
目前,李兆基共計持有59.87%的恒基兆業、2.5%東亞銀行、12%新鴻基公司、10%星洲新達城市發展的股份。此外,他通過恒基兆業地產持有71.8%的恒基發展、29.7%中華煤氣、32.6%油麻地小輪和25%廣州洛溪新城的股份。
伴隨香港富豪財富增長的,是內地經濟轉型和香港“大時代”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李兆基看準時機進軍內地市場,并參與了廣東中國大酒店和花園酒店的項目,之后加快步伐,完成了以耗資33億人民幣的北京恒基中心為代表的一批投資項目。
不過,從2014年開始,隨著國內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崛起,香港房地產企業在內地的市場份額一路縮減,同期,李嘉誠也開始出售內地物業。
恒基地產數據顯示,2018年該公司在內地的土地儲備約為3204萬平方尺,而2014至2017年,恒基在內地的土地儲備中自占樓面面積分別為1.36億平方尺、1.27億平方尺、1.01億平方尺、3500萬平方尺。
公告顯示,2017年,恒基地產以17.27億元的價格,向碧桂園出售了位于廣州芳村尚待拆遷及清理的地塊,這個項目原可建樓面面積逾1200萬平方尺。同年5月,恒基地產再次甩賣內地物業,以人民幣71.76億元的價格向富力轉讓位于沈陽、鞍山、鐵嶺、大連及廣州的9個項目的權益,項目原可建樓面面積合共約3900萬平方尺。
除了房地產,李兆基在資本運作上收獲頗豐,曾認購部分內地地產開發商股份,有著“亞洲股王”、“香港巴菲特”之稱;貞浧疬@段崢嶸歲月,李兆基說:“知止而后能靜,只有把冷靜從‘危’中,才能捕捉‘機會’!”
2004年,李兆基成立兆基財經,管理家族在全球的65億美元的投資,之后李兆基在投資領域的表現引人注目。他先后斥資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國企股票,包括中國網通、中國人壽、中國電力、中石油、中海集運、平安保險、交通銀行、中遠控股、建設銀行等眾多企業。2006年中國銀行在港上市時,李兆基繼續購入13.14億股(約4.97億美金),力挺中國銀行。
同時,李兆基還投資地產企業。2007年,碧桂園在香港上市,李兆基斥資10億港元認購新股,甚至導致散戶瘋買、機構參戰。2014年,碧桂園遭遇瓶頸,急需改善負債結構、提升機構評級,李兆基旗下公司再次認購碧桂園2.5億美元。此外,2013年,李兆基還在二級市場斥資4億港元購入了旭輝控股4%的股權。
至此,以地產為核心的投資全面開花,李兆基家族因此積累了巨額財富。
同為香港富豪,李兆基和李嘉誠都生于1928年,難分伯仲的兩人幾十年間在商場上亦敵亦友。有意思的是,李兆基將自己小兒子取名李家誠,曾有人質疑這一做法是否是為了“調侃”李嘉誠,李兆基則表示,取名李家誠只是因為這個名字會給家族帶來好運。
無論是故意為之還是巧合,如的李兆基和李嘉誠都已到了遲暮之年,輸贏也只能留給后來者。至于能否延續父輩們創造的輝煌,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加以考量。
實際上,兩人結怨源于一筆生意。九十年代初,李嘉誠和李兆基都看上了位于香港黃金地段的美麗華酒店。而美麗華酒店最大的股東是李兆基的生意伙伴楊志云。由于收購失敗,李嘉誠因此損失了150億。在香港商界看來,這是李嘉誠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利。
雖然,互為對手的兩人關系暗流涌動,但在需要強強聯手使得其利益最大化時,兩人也能一笑泯所有。而這正與珠寶大王鄭裕彤所言如出一轍,“一個商人最好永遠不要有敵人。”
然而,即便頭頂“亞洲股王”光環的李兆基,也有意難平。比如難抵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其間,多次看錯后市,導致原本股票縮水。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自嘲道:“我講股票其實是多余的,這不是我的專長,我的投資公司只是私人公司,無顧客服務部、無傭金收入,我講太多是‘撈過界’。我不是‘股神’,只是股民,最多是‘冒牌股神’。”
交棒商業帝國循序漸進
事實上,李兆基的退休部署早在多年前便已開始。
2011年9月至10月間,李兆基便一口氣辭掉旗下33家香港附屬公司的董事職位,其中八成的附屬公司交由次子李家誠續任董事。
當時,恒基地產發言人曾對此宣稱,這是為了精簡附屬公司的董事局架構,屬于一般日常的商業安排。但即便如此,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一直解讀為:李兆基有意退休,并逐步把他的商業帝國交棒給兒子。
李兆基的退休顯然是“循序漸進”的。2014年6月,李兆基又宣布因事務繁忙退任美麗華酒店主席一職,次子李家誠調任為主席兼行政總裁。到了2015年,李兆基的退休部署變得更為明顯。2015年6月1日,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公告宣布,李兆基將于2015年7月1日起退任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文員會成員之職務,并由次子李家誠接任。
這一次,李兆基的退休計劃更加明確。李兆基退任后,按最新公布,中華煤氣及恒地將由李兆基長子李家杰及次子李家誠任聯席主席。李家誠同時為恒發及美麗華酒店主席,李家杰則為恒發副主席。香港小輪由林高演任主席、港華燃氣由陳永堅任主席。
坦承愛與大富翁玩“大富翁”游戲的李兆基曾總結過自己一生的經商經驗,他始終信奉的一句格言是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在李兆基看來做小生意靠的是勤奮,而大生意靠的是計算精確。生意做得越大,本錢和盈利自然越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是很重要的。
作為超級富豪的李兆基,多次公開說千億富豪并不好當,也不值得羨慕,他說,當大富翁要受到束縛,承擔很多,背負很多,沒有自由,就像活在金魚缸當中。在他看來,最幸福的,應該是那些擁有幾千萬,做著自己得心應手的事,而且還能家庭幸福,暖意融融的人。但即便這樣,他依然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世世代代,都能繼續當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