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號停用被運營商凍結一段時間后再次投放到市場,業內叫“二次放號”,俗稱二手手機號。
《工人日報》記者近日采訪發現,消費者買了“二次放號”的號碼之后會面臨不少麻煩:有的消費者會接到莫名其妙的電話和短信;有的消費者想注冊APP賬號,卻發現號碼已被他人注冊。
而原用戶在未將手機號與社交APP、銀行卡等解綁的情況下,則面臨個人隱私遭泄露、資金被盜刷等風險。
新用戶:使用二手靚號有不少麻煩
“沒想到買回來的二手靚號,竟然會有這么多麻煩。”河南鶴壁淇濱區羅先生對媒體表示,去年11月,他花了近千元買來的二手手機號,隔三差五就會收到兩家銀行的存取款和消費提醒短信。后來,他致電這兩家銀行的客服得知,出現這種情況是原機主將手機號綁定了銀行卡。
羅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記者在微博搜索發現,不少網友都遇到過新買的手機號已經被別人注冊的情況。今年1月6日,微博網友“懶狒兒 ”表示:“剛買不久的手機號,一登錄某APP竟然提示已注冊了賬號,而且那個賬號涉嫌違規被限制了某些功能。”
原用戶:面臨隱私、財產多重風險
二手手機號不僅給新用戶帶來很大麻煩,也給原用戶帶來了困擾。“我之前的微博賬號是用原來的手機號注冊的,手機號不用之后,解不了綁。現在,那個手機號被別人用了,直接把我微博賬號的密碼給改了,我里面的照片、私信等估計都被人看到了。”北京的江先生對記者說。
此外,如果手機換號時沒有將先前綁定的銀行卡解綁,賬戶上的錢還有可能被下一個手機號主人“使用”。今年4月,河南省洛陽市中院發布的一起案例稱,被告人劉某發現新買的手機號注冊有訂餐平臺賬號,且綁定了銀行卡,只需輸入手機驗證碼即可支付。劉某多次偷用該平臺賬戶消費,致使殷女士銀行卡中累計損失4700余元。
原因:“二次放號”盤活資源
為何一些消費者老是買到二手手機號呢?業內人士指出,手機號碼資源有限,而手機用戶是不斷增長的。為了號碼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根據相關規定,在手機號碼凍結一段時間后,應對原凍結號碼重新釋放銷售。而電信運營商也沒法知曉客戶手機號碼上捆綁了哪些第三方業務,也沒有辦法進行消除。
實際上,目前,很多大平臺都提供了注銷服務,但也有一些平臺注銷條件苛刻,這就會影響原手機號碼用戶注銷的熱情。
對此,電信專家付亮建議,第三方軟件提供商可以參照運營商對號碼的管理規定制訂相應規則。比如,這個號碼半年沒人用的話就將號碼進入安全保護狀態,再次登錄的時候,要求輸入身份證等信息,利用更安全的手段完成設置。
但也有專家指出,由于利益問題的存在,沒有運營商推動,這一點恐怕很難實現。
提醒:盡量使用新號段
對于要棄用當前手機號的用戶,在注銷手機號之前,應該把自己綁定或注冊的各個網站、APP的賬號先注銷或解綁,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對于要注冊使用新手機號的用戶,應該盡量使用新號段,避開老號段。
2017年8月7日,工信部發布2017年第10批《電信網碼號資源使用證書》頒發結果公示,涵蓋了130個新號段。其中工信部新批了電信199(0-9)號段、移動198(0-9)號段、聯通166(0-9)號段,這意味著三大運營商都將有一批全新的手機號碼投放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