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7時4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和瀟湘一號07衛星發射升空,衛星均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在第四屆(2019)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說,我國將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間站建造并開始運營,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
“空間站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使我國成為獨立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的國家。”周建平說。
周建平說,我國空間站建造將遵循符合國情和體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等原則,利用當代先進技術,重視應用效益、追求運營經濟性、規模適度,目前初定的空間站設計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并預留拓展空間。
據介紹,空間站未來將成為我國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主要平臺,其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三個目標:一是掌握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和運營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空間站水平,并能利用當代的技術成果,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超越。
二是掌握航天員經常在軌飛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技術。在空間站建設和應用中,人是核心因素。只有使航天員能健康地生活,才能保障其高效地工作。
三是建設國家太空實驗室,為科學家提供高水平科學研究平臺,以期能達到在科學方面若干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目標。
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人因工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倡議發起,本屆論壇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山大學共同主辦,于16日至17日在廣州舉行。
新華社酒泉11月17日電(李國利 趙金龍)11月17日18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全球多媒體衛星系統α階段A、B衛星(KL-α-A、KL-α-B)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全球多媒體衛星系統α階段A、B衛星(KL-α-A、KL-α-B)是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在軌交付的國際合作商業項目。衛星主要用于Ka頻段通信技術試驗,用戶為德國公司。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是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采用國際通用接口,主要為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發射成本低等特點。這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今年第3次執行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