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 29 日 16 時整,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及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6顆云海二號衛星和搭載發射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7次飛行。也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18年度收官之戰,至此,中心全年共進行18次發射,成功的將65顆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中心組建60年以來年度發射次數最多,發射衛星最多的新記錄。
每一次發射,都更加堅定了東風人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心決心;每一次升空,都凝聚起了華夏兒女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力量。
讓我們一起回顧即將過去的2018,重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每一次動人心魄的震撼瞬間。
1月13日15時1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勘查衛星三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該星主要用于開展陸地資源遙感勘查。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63次飛行。汪江波攝影
1月19日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的第100次航天發射任務。此次任務是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的第4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64次飛行。汪江波攝影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汪江波攝影
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2顆馬拉主 NewSat衛星、2顆丹麥GOMX-4衛星、1顆FMN-L衛星和1顆少年星一號等6顆中外小衛星。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66次飛行。汪江波攝影
3月17日15時1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勘查衛星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汪江波攝影
4月10日12時2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一號01組衛星和微納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汪江波攝影
火箭騰空而起。汪江波攝影
火箭飛向太空。汪江波攝影
4月26日12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珠海一號”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汪江波攝影
6月2日12時1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專項高分六號衛星。高分六號衛星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首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它將與在軌的高分一號衛星組網運行,大幅提高對農業、林業、草原等資源的監測能力。汪江波攝影
7月9日11時5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及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和科學實驗衛星“PakTES-1A”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巴基斯坦通信衛星1R之后,中巴雙方在航天領域的又一次合作。汪江波攝影
9月5日13時,中國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代號為(下稱SQX-1Z)的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此次SQX-1Z共搭載了三顆立方星試驗載荷。汪江波攝影
星際榮耀騰空而起。汪江波攝影
9月7日12時10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組織發射了商用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OS-X1)。該火箭由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火箭全程在大氣層內飛行,可為載荷提供4.5馬赫的飛行速度,用于開展相關試驗。汪江波攝影
重慶兩江之星直刺蒼穹。汪江波攝影
9月29日12時13分,微厘空間一號S1衛星搭乘快舟一號甲Y8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楊曉博攝影
10月9日10時4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二號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衛星主要用于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汪江波攝影
火箭劃過美麗曲線。汪江波攝影
10月29日8時4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法海洋衛星。這是中法兩國攜手和平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實際行動,推動了兩國海洋衛星工程發展和衛星應用服務水平的提升,將在兩國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以及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汪江波攝影
11月20日7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六號衛星及天平一號A星、B星,嘉定一號和軟件定義衛星等4顆微納衛星發射升空,衛星均進入預定軌道。汪江波攝影
12月7日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沙特-5A/5B衛星發射升空,搭載發射10顆小衛星,衛星均進入預定軌道。郝偉攝影
12月22日7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虹云工程技術驗證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這標志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汪江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