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擁有私人飛機對于大家來說不是什么新鮮的事,但您聽說過私人衛星嗎?
就在昨天下午15點51分,我國國內首顆私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
據衛星的主人稱,它不僅可以和外星球肩并肩,而且未來還可能開直播賺錢。
今年,民用商業航空可謂投資界的一顆新星,不僅獲政策的支持,也被資本瘋狂追逐。
從這顆剛剛升空的私人衛星,仿佛看到了一個行業新風口進入爆發期。
厲害了!國內首顆私人衛星發射成功
衛星發起者、御風資本董事長馮侖日前在京宣布,2018年2月2日,“風馬牛一號”搭載長征二號丁火箭在酒泉發射。
下面是央視財經頻道記者寧坤在發射現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帶來的報道↓↓
記者 寧坤:“剛剛發射的火箭一共運載了七顆衛星升空,其中的風馬牛一號就是國內的首顆私人衛星。不過這顆衛星長度僅有30厘米,相當于一個鞋盒的大小,重量也不到4千克。 ”
風馬牛一號主要搭載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衛星入軌后將每天過境中國三次,向地球實時傳輸音頻和圖片內容。衛星的主人馮侖想用它來實現衛星和手機互動娛樂的結合,探索媒體的新玩法。
花500萬發射一顆私人衛星圖啥,如何盈利?
“如果我們新的內容生產和商業模式,最后判斷在經濟上有價值,能收回成本或者有一部分盈利。這種情況下我們馬上就可以再發。”馮侖說,“畢竟是企業,我不是拿著錢打水漂玩的。”
“目前因為審批還有一些限制,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現在沒有做成。原來想做太空直播,比如直播隕石或者某個天文現象。也許第二個衛星,我換一個地方發射,可能就能看直播了,我再開發一個APP給你,比如說一塊錢看一分鐘,我們當時就想,要是有一千萬人看,我就賺錢了。
比如說衛星直播,如果我們有一個衛星在天上能夠直播2月1日的赤月,我們這個付費去看,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效益。”御風資本董事長 馮侖分析說。
研制發射這樣一顆衛星的成本,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主要包含了研制、發射和后期運行維護幾方面的費用,總投入在五百萬元人民幣以內。不過馮侖表示,此次發射的衛星將主要用于公益和教育,主要是作為嘗試探索,在未來后續的衛星上再考慮實現商業化盈利。
怎樣才有資格能發射一顆私人衛星呢?
怎樣才有資格能發射一顆私人衛星呢?其實審批工作并沒有限制發射的主體,這次“風馬牛一號”的審批也只用了半年多時間。
首先要擁有能研發出符合技術標準衛星的專業團隊,然后將衛星需要搭載的功能上報相應主管部門審批,再找到發射服務方付費安排火箭上的位置,最后在氣象等因素都合適時,按計劃完成發射。據了解,目前國內約有3、40三四十家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民營企業,但真正能制造衛星的企業只有不到十家。
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北:未來大量的這種小衛星來實現一個大衛星所做的功能,這種業務要求呢我們用實驗室或者說用作坊這種一個一個來做的這種方式產品是做不出來的,所以我們的方向一定是把它做成一個標準化、體系化、平臺化、批量化生產。
私人衛星發射背景:軍民融合推進,民用商業航天相關領域逐步放開
2018年是航天產業的一個風口。隨著國內軍民融合的提出,航天產業逐步進入政策密集期,火箭和衛星領域開始向民營資本放開,已有多家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迅速崛起。“風馬牛一號”從應用層端探索衛星應用的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并將衛星應用于教育、媒體、公益等多個方面結成,成為其中的有益探索。
相比在美國已經出現的運載或觀測星座的成熟商業航天項目,國內相關領域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每年國內發射的衛星當中有7成左右是政府主導或軍用,但隨著軍民融合逐步推進,民用商業航天相關領域也在逐漸放開,市場需求也將不斷增長。
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付志恒:過去衛星稱作皇冠上的明珠,現在已經進入平民了,國內來講目前還未看到商業航天公司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在未來國家肯定會出臺更多鼓勵的政策來支持商業航天的發展。
全球風投瘋狂注資 民用商業航天這是要“發”啊?
風馬牛衛星一號的背后,是商業航天越來越多受到全球關注,全球以及中國的衛星、火箭公司陸續冒出。一份機構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近120家風投為商業航天公司提供了39億美元的投資,創下了歷史記錄。在這些投資者中,包括了軟銀集團孫正義、SpaceX創始人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等商業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