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鑒定
諾貝爾醫學獎新發現“喝酒能抗癌”純屬造謠,酒精是1級致癌物,會增加多種癌癥風險。
查證過程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篇奇文,標題是《喝酒能抗癌!諾貝爾醫學獎有新發現!先喝2兩壓壓驚!》或者《終于可正大光明喝酒了!諾貝爾醫學獎的新發現:喝酒能抗癌》。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的確因為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得了2016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但是,這個獎跟喝酒能抗癌有半毛錢的關系嗎?
大隅良典的研究是如何被酒商曲解的
所謂“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可以把自己產生的廢物殘渣“吃掉”。而大隅良典的貢獻,是在酵母中找到了控制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并闡明了這一現象的機制。
在科學上,這當然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而酒商們是如何強行靠上去的呢?他們的思路是:
1、大隅良典的研究對象是酵母;
2、酵母通過自噬過程能夠清除淤積的代謝殘渣;
3、代謝殘渣關聯多種疾病(包括癌癥)。
于是從這一角度出發,他們便演繹出:喝酒能抗癌這一大結論。
問題是:酵母清除的是它體內的殘渣,而不是你體內的殘渣!你喝的是酵母的代謝產物,跟清除殘渣搭不上一絲一毫的關系。
酒是1級致癌物
在致癌物分類等級中,酒精是“1級致癌物”。也就是說,它對于人體的致癌作用證據確鑿。
人體可能得的癌癥有很多種,每一種有不同的致病原因和風險因素。科學界一直在研究酒精攝入量與各種癌癥發生之間的關系,也有海量的論文發表。
2015年,《英國癌癥雜志》(BJC)發表了意大利學者的一篇薈萃研究,把過去幾十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了梳理,找出了572 項質量較高的研究,涉及人數超過了 48萬。結果發現,飲酒會增加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而且沒有所謂的“適量”范圍。對于許多癌癥,只要飲酒就會增加風險,喝得越多,風險就越高。比如口腔癌和咽癌,重度喝酒者的發生風險是不喝酒者的5.13倍,而食管鱗狀細胞癌則是4.95倍,結腸癌是1.44倍,喉癌是2.65倍,乳腺癌是1.61倍,肝癌是2.07倍,膽囊癌是2.64倍。還有其他多種癌癥也有不同幅度的風險增加。
詳細的結果如下圖,每個小圖針對一種癌癥,橫坐標是每天喝下的酒精克數,縱坐標是相對于不喝酒者的癌癥發生風險倍數,虛線則表示可能的偏差范圍。

簡而言之,雖然喝酒對健康的影響還有許多疾病缺乏足夠的數據來做出評判,但很多疾病也已經有了相當充分的數據。基于這些數據,“喝酒會增加多種癌癥發生的風險”這個結論,是很確定的。
查證者:(食品工程博士,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