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大華中學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塑造“希望”之才 校方供圖
大華中學出了一本小冊子,取名《希望教育學106條》,作者是全校教師,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今,學校正走在創建“新優質學校”之路上,靠的就是獨創的“希望教育”理念。老師們說:“我們的生源沒有選擇,但給每個學生的教育,是可以有不同選擇機會的。”
扶植希望成就希望
大華中學是寶山區一所公辦初級中學。“希望教育學”的辦學理念來源于學校的辦學實際。因為學校原本的生源較為多元,且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多有欠缺,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知識儲備少、能力低、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此,學校以不離不棄為己任,將“先天不足”看作是“后天努力”的轉機,把目光聚焦到學生的自身發展上,力爭讓每一個孩子揚起希望的風帆。張紅志校長說,辦一所優質的學校,首先就是要以“扶植希望、點燃希望、培育希望、成就希望”為宗旨,點燃每個孩子、每個家庭心中的“希望”之火。
據張紅志校長介紹,學校開辟了多種渠道落實“希望教育”理念。比如,結合中華古代經典讀物的內容,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展“希望教育”的活動,使學生懂得學會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六、七年級每學期開設一堂《弟子規》班會課,注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將《弟子規》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結合起來;學期末,每班結合推行《弟子規》的實際情況,推選出一名弟子規“文明星”,組建學校“弟子規模范小隊”。還比如,學校特別注重圍繞“希望教育”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國學教育的育人環境,讓傳統經典文化育人更加潤物細無聲。
育人環境的優化,最受益的自然是學生。小鄭同學的老家在福建,他希望初中畢業后能繼續在上海讀書和踢球。學校為了更好地幫助好些個像小鄭這樣的同學實現自己的愿望,在全校開展了“關愛微行動”。對于小鄭同學,學校不僅以獎學金的形式為他解困,還授予他“大華中學足球隊最佳球員”稱號,讓他擔任校隊的隊長。最終,在小鄭的帶領下,學校足球隊在全市的中學生五人制足球比賽中取得了亞軍,而他本人也變得更自信、更陽光,學習也更進步了。
圖說:在傳統文化中陶冶情操
打造“希望”品牌課程
為了讓每一位孩子能夠充滿希望地投入學習,大華中學還構建了“希望課程”體系。學校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規劃、開設了每周兩次的活動課程,并將其定位、設計成具有普適性特點的校本系列課程,如:“勵志校園行”參觀同濟大學、開心農場體驗活動、義賣捐助活動、劇本創作排演、“護蛋”微行動、誠信考場、參觀訪問國家知名企業、“低碳環保從我做起”社會實踐考察活動、校園英語藝術節、影視藝術節、拜訪小學老師等豐富多彩而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努力以開放的視野,打造學校的“希望教育”品牌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學校在拓展類課程方面也努力體現“希望教育”的宗旨,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幾類校本課程。其中,共性的必修課程,每周上兩次課;個性發展和專項深入課程,采用師生雙向選擇辦法,每周上一次課。
按照“希望教育”的理念,學校還為每位學生編了一本大冊子,叫“學案”,里面全是優化學習能力的“法寶”。從研究教學到研究學生,從研究內容到研究目標,幾年來,學案導學已經覆蓋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學科,而且,學案的推廣也克服了因為不同班級任課老師經驗水平差異而導致的教學效益的差異。“學案讓我學會了學習,增添了對英語的興趣。”兩年前,剛上初中的小丁同學對英語學科很是失望,成績老也不見起色。在得到了老師為她“私人定制”的學案后,她的英語成績開始慢慢提升了。“在接觸學案前,我并不知道怎樣進行自主學習,是學案教會了我如何預習和復習。它幾乎覆蓋了每節課的所有要點和難點,歸納梳理了每個知識點,在強化基礎的同時又有加深和拓展,成了我學業進步的好幫手。”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