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19個“世界睡眠日”,眾所周知,睡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高質量的睡眠是加快工作效率和快樂生活的一個基礎。
然而,有那么一群可愛的人,他們永遠都處于“24小時戰備狀態”,習慣了隨時隨地 “倒頭就睡”,他們的睡眠場所可能在狹小的兵艙,也可能在地震災區、在抗洪壩上、在火災現場……他們的睡姿并不漂亮,卻稱得上“最美睡姿”,他們的名字叫軍人。
讓我們先走進水兵們的“個人艙室”
看看他們的“私密世界”長啥樣
上下鋪、懸空床、豪華艙……
設計完美,顏值爆表
水兵們的床各式各樣都有
就是沒有最普通的
例如潛艇兵的床
基本用吊鏈相連
有兩層、三層不等
層與層之間只能側仰而入
要翻身都是難事
什么?!
這么窄的地方
能睡下那么多人?
沒錯,窄和小是潛艇的“特色”
潛艇上空間狹小,環境逼仄
床位少、官兵多
能利用的一米多長的地方
都會成為官兵睡覺休息的床
這個床既是餐桌也是會議桌
既是書桌也是臨時“手術臺”
大家輪流值更
自然也是輪流睡覺
即便是這樣
想要美美地睡上一覺也不容易
其實,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
充足的睡眠于軍人都是一種奢侈
睡眠場所也是各式各樣
1949年5月的一個清晨,當住在上海街道的老百姓走出家門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大街上,整齊有序地躺著一群當兵的。而這些當兵的就是被妖魔化的,他們口中“小赤佬”的解放軍。露宿街頭,不入民宅,這在古今中外軍事史上都極為罕見。“就睡在南京路上”成為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進入上海的第一回憶。
1998年的一個普通夜晚,參加完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席地而臥。長時間的一線奮戰,讓他們疲憊不堪,他們被換下來休整。他們不敢遠離,更不想遠離這片大堤,他們在待命,睡著時,也睜著一只眼睛。因為他們知道,身后的這片家園,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家鄉。
2008年1月26日,在南粵那場百年不遇的持續的寒風冷雨中,由于風雪封路,60萬旅客滯留廣州火車站。寒雨霏霏,冷風刺骨。為了那數十萬旅客的安全,4名奮戰39個小時后,剛剛從執勤一線輪換下來的戰士,竟然不覺間站著睡著了。 真實感人的畫面,令雕塑家都忍不住為他們堆積泥塑,從而成其《九天九夜》。
2016年7月5日凌晨,狂風暴雨,傾斜而來的洪水使得合肥市小圩壩大堤遠超警戒水位2米多。“瓢潑大雨就是給我們的死命令”,江邊大堤上,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場站官兵緊急馳援。“堵漏、堵漏、堵漏”,場站的五十七名官兵連續奮戰在一線11小時,填裝3300余個沙袋,用壞20余把鐵鏟,最終確保了大壩的安全,官兵們也拖著疲憊的身軀累倒在了大壩上。
對于軍人而言,任何場所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睡覺的地方,哪里有需要,哪里有任務,他們就駐扎在哪里。野外生存能力,是他們必備的技能。
軍人剛強威武,但他們不是“鋼鐵俠”
他們也會累,他們也需要休息,需要睡眠
但現實中,大部分軍人
因為擔負戰備訓練、執勤巡邏等任務
根本無暇顧及睡眠時間和質量
更不會在意睡眠場所
遇到大項任務時只能抽空短暫休息!
我們再看一組真實的圖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連續作戰的救災子弟兵們太累了,在廢墟中席地而睡。
▲2015年3月也門局勢陷入危機,海軍展開多次撤僑行動,由于撤僑人數眾多,官兵們將所有的床鋪全部騰出,艦員們夜里休更都在冰涼的甲板上和衣而眠。
▲2015年,超強臺風“彩虹”來襲,海軍戰士們連續奮戰幾天后躺在臺風過境的街道上休息。
睡著時,他們是一座山,震撼心靈
醒著時,他們是一堵墻,守衛生命
他們寧愿少睡一點
把更多時間花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
他們寧愿少睡一點
默默在哨位上守護萬家燈火
他們寧愿少睡一點
堅持巡邏高山海島
他們寧愿少睡一點
枕戈待旦在黑夜里
軍人,簡單的兩字
意味著犧牲和奉獻
每一寸土地的平安與祥和
離不開軍人的付出與守護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
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世界睡眠日”
真心想讓所有的軍人都好好睡個覺
但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平安
他們依然會枕戈待旦,時刻警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