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美國在未來真正落實“印太戰略”,也不會改變太平洋司令部以西太為中心的作戰體系。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儀式現場。(圖源:AFP)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當地時間30日在夏威夷珍珠港宣布,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將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美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出任首任印太司令部司令。
現年58歲的戴維森曾在美國水面艦艇部隊長期服役,此前最后一次被委派至亞洲擔任職務是在2000至2002年,當時他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一名副官。2010至2012年期間,他被派往美國國務院任職,主要研究中國、印度和中亞相關問題。
對于此次太平洋司令部更名,馬蒂斯表示,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區對于全球海上安全而言至關重要,兩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他表示,美國2018年《國防戰略報告》已詳細闡述了美國在這一地區面臨的諸多挑戰,并指出美國有決心維護這一地區的穩定、開放與繁榮。戴維森則表示,《國防戰略報告》中列舉的五項戰略挑戰中的四項都與印太地區有關,這要求印太司令部繼續強化美國的防御及打擊能力。同時,印太司令部將繼續深化與印太盟友的關系,并努力結成新的伙伴關系。
前世今生
美國的大戰略規劃的軍事層面主要由遍布全球的大戰區來具體落實。1956年,美軍遠東司令部的撤銷標志著太平洋司令部成為美軍在亞太的唯一大戰區級指揮機關。隨后,太平洋艦隊司令和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兩個職務的分離,進一步強化了太平洋司令部的聯合戰區司令部的地位。1960年代后期,隨著英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出主力,美蘇對印度洋爭奪升溫,印度洋在1970年代被劃入太平洋司令部任務區。冷戰末期到21世紀初期,隨著美軍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的成立,印度洋西部及其周邊地區逐漸從太平洋司令部任務區剝離。
近年來,太平洋司令部的戰略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美軍裝備更新換代和海空力量部署上,太平洋司令部都成為重點建設和優先保障方向。然而,相比冷戰時期,美軍也面臨在戰略上難以聚焦單一對手,軍隊規模和預算受到更多限制等挑戰,也制約了美軍對太平洋司令部的優先和重視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印太戰略”
就此次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一事,正在夏威夷訪問的日本防相小野寺五典作出了高度評價,“正如美國防長馬蒂斯所言,應該把太平洋和印度洋作為一個整體考量。這與安倍政府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相呼應,美國此舉也是高度關注印太地區安全的表現”。
那么,更名后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真能成為快速推進“印太戰略”的強大動力嗎?
專家分析稱,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任務區包含東印度洋地區已經近半個世紀。太平洋司令部從軍事上落實“印太戰略”可謂輕車熟路。但是,即使美國在未來真正落實“印太戰略”,也不會改變太平洋司令部以西太為中心的作戰體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美國在本地區所面臨的傳統安全挑戰仍然集中于西太。
其次,從資源配置上看,美軍的兵力投送方向仍然是從本土到西太,印度洋周邊地區仍然是這一方向的延伸。在西太資源吃緊的情況下,向印度洋投入大量資源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最后,美軍在西太面臨所謂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挑戰,但也不存在大幅將前沿部署兵力轉移至澳大利亞和印度洋周邊的選項。這一選項在政治上不利于美國鞏固同盟體系,在軍事上也難以構建新的符合戰略需求的作戰體系。
三大挑戰
專家表示,“印太戰略”將為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牽頭的安全與軍事合作帶來三大挑戰。
第一,作為與中國接觸最多的戰區,太平洋司令部首先面臨在美國戰略競爭框架下穩定中美軍事安全關系的挑戰。這一關系并不是由美國單方面來定義,美國用軍事手段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勢必破壞雙邊軍事安全關系,影響雙方在其他領域和溝通與合作。
第二,當下美國國內氛圍和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導向,也制約太平洋司令部發揮其在安全合作領域的網絡、經驗和資源優勢。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在安全政策中追求立竿見影,并對盟友伙伴強賣美國軍火,沒有基于長期戰略需求來平衡安全合作中的“取”和“予”。
第三,在戰區規劃和安全合作中突出印度并不能根本上改變地區格局。印度雖然有大國的抱負和資源,也致力于在周邊地區擴大影響,客觀上可以在南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對中國構成一定制衡,為美軍在印度洋周邊部署提供更多支撐,也有潛力成為太平洋司令部地區安全交流與合作項目的重要樞紐。但是,印度在西太與中國不存在較為尖銳的傳統安全矛盾,太平洋司令部很難將其整合到美國的西太戰略中。在其他問題上,美國也難以過分消費印度的大國抱負。此外,過分抬高印度,也會影響美國和東盟之間的安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