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了上海市癌癥指數———癌情通報。報告顯示:腫瘤已經是影響上海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而在腫瘤相關死亡中胃癌位居第三。
“啥,你說啥? 胃癌不是‘窮病’嗎? 咱大上海可不窮啊!上海人可是蠻講究飲食健康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胃癌應該是個“窮病”,發達地區發病率低,欠發達地區發病率高。我們國家的西北地區,如甘肅、青海是胃癌發病率最高的,然而上海作為國內經濟發達地區,胃癌怎么會排在上海居民腫瘤相關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呢? 胃癌難道也是個“富病”? 這還得從胃癌的病因說起。
胃癌的發病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吸煙、酗酒、不良的飲食習慣、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長期心理狀態不佳、特殊職業風險、長期暴露于有害致癌物質等等。在甘肅的武威、遼寧的莊河、福建長樂等地由于居民長期使用一些粗糙辛辣刺激食物、腌制食物、有時甚至是霉變食物,加之部分地區土壤水質中致癌物含量較高,因此胃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那么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胃癌的發病率怎么也會高呢?
現在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飲食不規律,喜歡拖一下,等一會,工作做完再吃飯,因此經常飽一頓餓一頓。或者隨便搞一些快餐食品甚至是黑暗料理對付一下。長此以往,對胃的傷害不可避免。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掙扎在鋼筋水泥都市中的白領們或多或少都患上了一些“心理病”。經常會郁郁寡歡,悶悶不樂。還有人為了緩解壓力喜歡喝酒,抽煙,這對胃黏膜的傷害是雪上加霜。慢慢就會發生胃炎,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萎縮、腸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病。這些癌前病變繼續進展就有變成早期胃癌的風險。而胃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癥狀,大多數患者和普通胃炎的癥狀沒什么不同。出現腹部脹痛,食欲減退和消瘦,進食梗阻和嘔吐,嘔血、黑便、貧血,上腹部壓痛,淋巴結腫大,腹水、盆底種植,梗阻、黃疸,貧血貌、消瘦、惡病質,胃癌的腫瘤伴發性綜合征,常常是進展期胃癌。因此定期檢查,甚至是開展普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一項針對城市人群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將近一半人是癌癥的高危人群,提示都市人患癌風險呈逐年增加趨勢。因此胃癌既不是“窮病”也不是“富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因此一定要注意提高警惕預防胃癌。
生活中要注意營養合理,食物盡量做到多樣化,多吃高蛋白、多維生素、低動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鮮水果、蔬菜,不吃陳舊變質或刺激性的東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過咸的食品。避免長期進食高鹽、熏制品、鹽腌食品者。適當體育鍛煉,保持心情開朗。目前尚無明確措施絕對預防胃癌的發生,經常體檢,防患于未然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 黃華 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