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正值酷暑,環渤海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首日,在河北滄州、山東濰坊、遼寧錦州,記者兵分三路,跟隨各小組,來到現場探查排污口。
“路難走”是普遍遇到的情況
在錦州,現場組及攻堅組全副武裝,奔赴各自點位,展開現場排查工作。
根據統籌安排,這一天各組的主要任務是現場踩點,熟悉道路,合理規劃路線,為之后的排查做好準備。
每個現場組有兩項工作,一是通過GPS的標記找到每個排污口,做記錄。根據前期無人機航測結果進行現場逐一核查。二是對每個排污口進行現場快速檢測。測量酸堿度、總磷含量、氨氮含量及化學需氧量,現場組借助快檢包,實現邊查邊檢。
記者跟隨錦州04組探尋該組任務區域,組長指著前方一處堤壩說:“前面那個閘口,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汽車進不去,我們靠腿走過去。”
“路難走”是錦州21個排查組普遍遇到的情況。錦州沿海多為養殖場,堤壩上的小路崎嶇狹窄,許多疑似排污口需要徒步前往。高溫酷暑,現場組不放過每一個排污口。而在車能抵達的點位,組員們將車后備箱作為臨時操作臺,取水樣、測數據,嚴格規范地執行每一項操作。
夜已深,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組的微信群依然活躍著。
信息不斷更新,情況不斷明了
在滄州,下午兩點,三人一組,頂著烈日,戴著草帽,拎著快速檢測設備,各小組人員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與以往工作相比,本次排查是“全口徑”排查。這意味著,只要是排查范圍內直接或是間接向海洋排放的排污口,均納入排查范圍。
不論是啟動會上領導講話,還是《渤海地區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手冊》均強調,現場排查質控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一定要避免“錯判”和“漏查”。“錯判”即僅關注工業排污口,而錯把雨洪口、溝渠、排干等排污口當作“非排口”。“漏查”即僅查APP推送的疑似點位,不查或少查新排口,特別是對橋下、水下、林下和工業聚集區、人口聚集區、港口碼頭等重點區域沒有做到全覆蓋。
“第十組在大辛堡村西洪東飯店南側發現新排污口。”
“第三組發現,按照點位排查,這里不是排污口,而是取水口。”
“第六組發現,顯示的兩個排污口已經廢棄。”
信息不斷更新,情況不斷明了。滄州組各現場排查組不斷完善著信息。“這就是我們此次工作的意義。”一名現場工作人員說。
拉網式排查逐一核實疑似點源
在濰坊,現場組的車輛已在駐地門口集結,排查人員按照各自劃分的網格將要開展行動。
作為陸上采取拉網式排查的主力部隊,濰坊24個現場組除了要對無人機航拍疑似點源逐一核實外,港口碼頭、水產養殖區、灘涂濕地、島嶼池塘一處也不能放過。
位于濰坊市黃河西街西岸的彌河六號排污口,第11現場排查組經現場踏勘,基本確定該排污口類型為水閘,肉眼直觀看到靠近鹽田一側水體表面有明顯懸浮物;另一側,排污口通過人行棧道直接入海。
11組隨即對排口內側進行快速檢測,盡管污染物指標未見異常,cod、氨氮、總磷、pH值均小于異常限值,但排查人員判斷,該排污口具有排污條件,應核實為排污口。
“檢測是排污口排查過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步驟,要求檢測人員仔細、負責,用數據反映排污真實情況,是最有說服力的。”11組有關人員表示。
烈日當空,過橋爬坡,雖然當天現場排查是一次練兵,但像11組一樣,所有組員沒有絲毫懈怠,早早進入工作狀態。不僅熟練掌握APP的現場操作、快速檢測的方法,更為第二天的詳查做好準備。